当前位置:作文网作文体裁话题作文内容页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800字

2025-11-06 11:27:01话题作文访问手机版打开翻译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1

当鞭炮声不时地响起来的时候,年也就临近了。

放鞭炮总是我们在过年前玩得最多的、也是最欢的事。每当大年来临时,我总会拉着小伙伴们,再带上鞭炮,玩上整整一天都不会累。鞭炮的种类有很多种,但我们玩的基本上都是单个的。当我们放起鞭炮来,那些不被家长允许玩鞭炮的小孩子们都在围观我们,不过怕我们玩鞭炮波及到他,总是躲到屋檐下偷偷观看。

大扫除是家家户户都要干的,如果这个时候去大街上看看,就会发现大家都在忙着大扫除的事情。我妈妈在大扫除的时候总是最认真的一个,连厨房里的灶台都不放过,沙发上没有一粒灰尘,卧室里的被子也叠得整整齐齐,就连从来没有人住过的房间也打扫得一尘不染。角落里的蜘蛛网也被妈妈用加长版的扫帚给弄下来了,用来上供的大供桌上,没有一点杂物。旁边的大椅子不允许坐,说是给爷爷奶奶坐的。

虽然年前玩鞭炮玩得很尽兴,但每当过年的时候,都会有更多种类的鞭炮供我们玩耍,我和小伙伴们都约定好晚上一起放,在晚上玩得更尽兴,而且还有烟花。每到过年时小伙伴们都会把他们新研究的放鞭炮的方法展示出来,五花八门的。当天上有了烟花的踪影时,我们就分散开来回家,每当这个时候,家里总是最热闹的。

大年初一以后,就开始走亲戚了。带的礼物无非就是几桶油,几箱酒,去的亲戚家里有小孩的话就带上几箱奶。也有来我家走亲戚的,我们家里就有了一堆礼物。我们走亲戚都不用自己买了,直接拿上就可以出发。到了亲戚家,大人总要和亲戚攀谈上几个小时,我就自己在人家院子里玩。

大年初二走亲戚的总是最多的,不到一上午家里就挤满了人。被亲戚们带来的小孩总是聚在一起玩,在外面大街上跑来跑去的。那些亲戚倒也不担心,主要还是因为有我这样的大孩子来看管他们。每当大年初二,家里的主人总是最忙的,一边要招待亲戚,一边要看着孩子们会不会乱跑,这个时间爸妈不看着你的话,还可以拿点零食来吃。

我最喜欢过年了,不仅意味着可以吃上好吃的,还因为在这一天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2

月亮最圆之时总时我最想家之日。我是一个非常恋家的人,当年告别父母伴随老公南下深圳,开始半年总是想家想得哭,拿起电话一听到爸妈的声音就鼻子发酸,在街上一听到东北的乡音就恨不得冲人家扑过去。来深头半年好像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完了。

那时最盼望的日子就是过年回家,提前好多天就订好回家的票,然后开始倒计时数着归期,在外忙碌一年,无论多苦多累多委屈,一想到爸妈慈祥的期盼的目光,幸福的暖流就会涌上心头,回家的步伐就会快马加鞭。而在家等待我的,一定妈妈早早就准备好飘香四溢的美味佳肴。家乡的年味,饱含着浓厚的亲情和爱恋,是每个游子一年中最热切的渴望。

当我也做了母亲,我承传着妈妈勤劳和善良,每天为我的宝贝辛苦忙碌。现在他面临升学考试,寒假期短,所以近几年回家都是在暑假,想想已经好几年没陪爸妈过年了。

虽然过年不能回家,但每年春节我都会把东北的习俗和年味在深圳延续。农历二十三开始清扫房屋,置办年货,准备美食。年三十的饺子一定要包得多多的,吃不完冻起来,初一初五接着吃。

这几年发现在深圳农贸市场也能买到东北土特产,这让思乡情结深重的我分外欣喜。年前去乐不此疲地采购了两大袋子,东北酸菜、粉条、鼎丰真元宵、香水梨、油豆角……过年有了这些,感觉到了家乡的年味,我那份割舍不下的乡愁,才稍稍得到慰藉。

今年春节老公回东北陪公公过年,回来时妈妈让他给我捎了一大堆东北美食,酱牛肉、酱肘子、黏豆包、鼎丰真点心……看到这些,立刻感觉妈妈就在我身边,心里暖暖的,眼睛湿湿的……

今天是正月十五,早餐煮了长春百年老店鼎丰真元宵,晚餐蒸了东北黏豆包、用东北酸菜、东北粉条、五花肉、冻豆腐顿了一锅东北顿菜,久违了的家乡的年味立刻飘满我的小窝,这才是我想要过的春节。

过完元宵,持续了半个多月的吃喝玩乐的心情就该收收了。从明天起,该学习的学习,该工作的工作,为了未来更加美好,今天的努力还不能放弃!

最后,祝远在长春的爸爸妈妈元宵节快乐!祝各位博友们元宵节快乐!圆圆满满,甜甜蜜蜜!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3

今年春节,我们一家回乡下老家过年,那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里过年的习俗,让我觉得是那么新鲜,那么难忘。

农历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回到了想念已久的家乡。车子刚停稳,我就飞快地跑进家门。这时,奶奶正在宰鸡宰鸭,爷爷也在写春联。我高兴地向他们问好,爷爷奶奶看到我们回来,十分欣喜。

随后,爷爷教我和哥哥贴对联。爷爷告诉我们,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贴对联的传统是先右边再左边。我便好奇地问爷爷:“上、下联和横批都是自右往左读吗?”爷爷点点头说:“是的。”我们首先贴堂屋大门的春联,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接着贴庭院门口的春联,上联:燕莺新气象,下联:龙马壮精神;横联:猪年大吉。爷爷让我们将“福”字写在红纸上倒贴于门上,他说民间有倒贴“福”字的习俗,意为春节福到。原来,贴春联也是很有讲就的。

贴好对联,便开始祭祖。奶奶在堂屋的供桌先摆上鸡和猪肉,然后分别整齐地摆好五套碗筷和酒杯,并盛上饭、斟满酒杯。接着,让我点上香和蜡烛,虔诚地插在香火堂前,并摆上糖果。做完这些程序,大约20分钟后,让我烧纸钱,放了一挂鞭炮。

吃过丰盛的年夜饭,我换上新衣服,欢快地跑进巷子里,和小伙伴们放起了鞭炮。

天黑了,我们便回家一边围着火炉守夜,一边看春晚节目。终于到子夜零时,伯伯带着我们放鞭炮,意为“迎神”。这时,整个山村都在燃放烟花爆竹,村子上空变成了烟花的海洋……让我想起了《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夜深了,山村又安静下来了,我们也入睡了。

大年初一清晨,按家乡的风俗,我和哥哥向长辈拜年,说着“新年好”、“恭喜发财”、“马到成功”等吉祥的祝福,长辈们便乐呵呵发给我们一个红包,里面装着压岁钱。这一天,爸爸妈妈还带我去亲戚家串门拜年。

大年初二,我们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亲友,离开了还笼罩着浓浓年味的的家乡。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4

华灯初上,灯火通明。早春的花街上,人头涌动,叫卖声,砍价声,欢笑声在明朗的夜晚交织成了一部和谐的交响曲。大街上,麦田边,华丽绚烂的烟火带着人们美好的祝愿飞上天空,在空中尽显它那美丽的舞姿。今晚,人们将彻夜不眠,迎接那新年的第一声钟响。

家乡的年味,永远是最浓的;家乡的年味,永远是最亲的;家乡的年味,永远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踏上归途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天还未亮,我和父母就踏上了归家的旅程。从东莞到我的老家大概有七百多公里的距离吧,我们大概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

经过了漫长的车程,我们终于在次日的14点到达了李家村。一回到村子,爷爷奶奶便开始忙活了起来:老家的气温只有几度,而我们只穿了几件单薄的衬衫,于是奶奶便去拿衣服和暖炉给我们。爷爷拿出了一大卷火红的爆竹,走到了门口。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我们回到了老家。

去访祖堂

第二天一早,父亲便早早地叫醒了我,说是家中的男性都要去祖堂给老祖宗上柱香。我还从未去过祖堂呢,于是便兴致勃勃地与父亲去了。

走在村中那条唯一的水泥路上,我听见前方的鞭炮声接连不断。走到祖堂,便发现这儿烟雾缭绕,地面上铺满了鞭炮碎屑。祖堂内,有许多村民络绎不绝地去祭拜祖宗,要想让祖宗保佑你一生平安,就得先磕三个头,上三炷香,再磕三个头。这是我们老家的传统习俗。祖堂的里墙上挂着一张捐款明细表。上面写着全村村民捐款修祖堂的金额。我看到父亲捐的款是全村最多的。父亲看到我在看那张表,对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不能忘本。”

吃年夜饭

每一家过年年夜饭总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我的老家也不例外。但我的父亲讲究健康,所以今年的年夜饭不免多了几盘绿色食品。在我的家乡,猪脚和猪蹄膀是绝对必不可少的东西。餐桌上,众人举杯共庆新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平常文绉绉的人到了餐桌上自然也免不了几分豪爽之情。

终要离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终于要离开家乡,回到东莞了。这次家乡之旅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但却给了我许多深深的回忆。

我带着这份回忆,开始了新一年的学习……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5

记忆中的年是从簌簌的冬雪开始的。

等到雪花像柳絮一样纷纷而下的时候,漫天皆白。我的学业尚未结束,母亲就早已唠叨起了新年的事情。她说,那年我还不晓事的时候,天空降下了鹅毛大雪,我就像第一次见雪似的,惊叫着跑出去玩儿雪。一直到夜色将近的时候,我活像一个雪人儿……每每及此,母亲眼前好像又浮现出当年的情景,眸子里似乎溢满了星星。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我早已将它们遗失在岁月的河里了。然而将近新年的那份纯真却渗在心底,连同母亲的回忆,丝丝入扣。

时光翩跹,若是转眼到了腊八,便要照例熬一碗腊八粥。父亲习惯切几片苹果,小米、绿豆、花生……各种食材都浓浓的聚在碗里。吃粥时有说有笑,不经意间便将那份温暖化在胃里,也同样化在心底。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将近年关的时候,是要回到乡下去的。不知怎的,路上的树影倒飞过去,我却还嫌慢。冬日的萧条在我眼里却似乎胜过春日的繁花似锦。那田地里站着的枯树,不正像总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老爷爷?那旁边的小树不就是他活泼好动的爱孙吗?你看,小树的枝条还在微风中挥舞呢!

等到红日西沉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仍萦绕着一个个问题,孩童的天真正在这时飞扬。于是,沉沉睡去的时候,大树和小树就钻进我的梦里去,它们在风里和我嬉笑。

终于,终于已到除夕之夜了,大人们围拢在桌子旁包饺子。揉面,拌馅,擀皮,包成……各种工序一样不少,看着桌上的一排排饺子,已经可以想见出锅时的热气升腾。汁水在嘴里流溢,连同家人们的嬉笑怒骂,这便是人间烟火气。

至于我,向来是没有包饺子的义务的。偷偷溜到巷口,听听各家年里的嘈杂,尽管古时的灯笼已经不存,小村里的情景也远不如所谓“万家灯火”那般热闹,但这就是记忆中新年的声音,不曾远去。

到了夜色已深的时候,无月无星,喜欢点一支烟火,好像便点燃了浓墨似的夜,照亮雪地,照亮院墙,照亮星星……等到火花燃尽,那满庭的清冷静寂,是一辈子都将思慕着的。

一个一个年就这样从指间划过,我正在长大,而家人正在变老,我只祈求时光慢些再慢些,好让我把记忆中年的样子、家乡的样子和你们的样子都留下。

又是一年,冬去春已来。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6

时间过得真块,一眨眼的功夫,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到了一年的海底。除夕的上午,我从家里的大门口上撕下旧的春联,换上了崭新的春联。新春联的具体内容是:左联为”一帆风顺吉星到”,右联为“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为“财源广进”,春联的中间还夹杂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显得更加洋气大方啦!哈哈!看样子,我家在新的一年里。要发一批不错的大横财啦!每当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时光匆匆,却又无可奈何却又有一丝丝的欣慰和逛喜之情。

每当陪爷爷看电视播放新闻的时候,过年时节电视上总是呈现出解放军叔叔坚守祖国边疆的动人画面。这些体现正能量的画面,总会让我想到,我们这一代零零后是多么的幸福啊!从小到大,一家人都没有背井离乡过:过年的时候也没有过过苦楚的生活。但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区域,倒也没了团圆的兴奋和欢乐。可再三细细思量,这身边带着几分市井气息的家乡,倒也耐人寻味。我这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也应该珍惜身边这最美的景象。

每年临近过年的那几天,我那亲爱的爸爸妈妈,总是在厨房里忙这忙那忙得不可开交。准备精美的年货和开口的饭菜。每一口家的的味道都令我难以忘怀。重要的不仅仅只有美食和美味,更加重要的是,还有寄托在那年味上边的思念与情怀。

如今的年味虽然没有以前的那么浓了,但却也不算那么缺乏人情味。过年那几天断断续续或震耳愈聋的鞭炮声络绎不绝,也可以算得上热闹非凡了阿!

除夕的下午,临街上的门面虽然早已变得冷冷清清的了,但是也显得干净整齐,井然有序。人们都早已沉浸在家人的陪伴和飘香四溢的团圆饭之中了。但鞭炮声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便是第一轮燃放鞭炮的高峰期,和人们的相互祝福声交织在一起。

每当过了除夕十二点钟,那便是燃放鞭炮的最大高峰期。此时的鞭炮声才是络绎不绝,一炮接着一炮,久久不会平息。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是:放鞭炮,出天星,迎接天上的财北星下凡。

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在新年第一炮放出的时候,来祈福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恭喜发财!

在纷纷飘落的细雨当中,年虽然早已过完了,但家乡的年味仍是挥之不去,其乐、融融;仍然给了我无穷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7

腊月三十早晨。吃过早饭,我们全家人就忙开了,贴春联,准备年夜饭……

爸爸妈妈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精心烹制各种菜肴,我和弟弟也不闲着,跑这跑那的给他们打下手,直到下午,一家人才得以围坐在桌子旁,看着桌子上的鸡肉,扣肉,红烧鲤鱼,豆腐圆子,东坡肘子,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这年夜饭,我可整整盼了一年哩!

晚上12点刚过,家家户户都放起鞭炮来,可真是爆竹声声震天响啊!这个鞭炮声,是为了驱赶传说中的年兽的。这个年俗至于是什么具体时间形成,估计很难说清楚。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但惧怕红色和炸响。因此,在年兽来的那天,家家户户门口贴鲜红的对联,放鞭炮,挂灯笼,放鞭炮,驱赶年兽。

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当晚我跟弟弟一支接一支地燃放烟花,爸爸妈妈不仅不责骂,而且脸上还笑开了花。我和弟弟过足了放烟花瘾。

大年初一,真正的拜年来了。当远方传来“咚咚锵"的锣鼓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便知道是“他们”来了。慢慢地,锣鼓声,鞭炮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清晰,转眼间,就到了我们家门前了。

从阳台往下看,一头黄狮和一头红狮摇摇摆摆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人。“咚咚锵,咚咚锵”,黄狮和红狮在我家门前舞动起来。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响彻云天。只见黄狮和红狮一会儿扭腰,一会儿左右摇头,一会儿起旋转跳。狮头还一个劲地向我家门口点头,给我们拜年,给我们献上新一年的真诚祝愿。这时,爷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红包还有大葱,双手递给了狮子,而狮子也毫不客气,一下子就把红包“吞”进了肚子里。

拜过年后,紧接着就是放鞭炮了。说到这里,我想解释一下,我们这之所以要放鞭炮,是为了对我们拜年的狮子表示尊敬,好让他们更加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财源滚滚。

大年初二初三,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了。这几天,我们去给亲戚朋友们拜年,跟他们团聚,聊天,小孩子们可以领到不少红包。哈哈,这几天摆脱了作业的烦恼,玩的不亦乐乎……

过年,是快乐的,幸福的。在这个日子里,我们过得不同寻常!于是乎,我们都盼望过年。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8

家乡的年味,藏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家乡的年味,藏在那丰盛的团圆饭里;家乡的年味,藏在互相的祝福中……家乡的年味还藏在哪里呢?

在我的记忆中,每到春节前夕,奶奶总要包红团,寓意着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红色的团子充满新年气息,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今年也不例外。

东方的空中刚露出一抹霞光,奶奶便起床准备包红团的材料了。奶奶在厨房里忙碌了起来,先在高压锅里将绿豆煮熟。在这期间她也不能闲着,你瞧,奶奶又和起了面团,她先将一些面粉倒在了案板上,用手在中间掏出一个小窝,倒入适量的水,将边上的面粉渐渐往里拨,逐渐混成一个面团。揉好的面团光溜溜的,好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绿豆的香气从锅中渐渐地飘了出来,不久,厨房里就飘满了绿豆香,仿佛要溢出厨房似的。煮过的绿豆十分软糯,加入白砂糖搅拌后将粒粒分明的绿豆碾成绿豆沙。瞧,这些就是包红团的食材。

在案板上撒上面粉,防止面团粘在板子上。这会就开始包红团啦!将面团分成许多个大小一样的小团子,在将它压成一张张面皮,把面皮放在虎口处,用勺子挖一点绿豆沙放在面团中间,另一只手的大姆指往下压,两只手配合着把红团包好,这会拿出印红团的模具。

你可不要小瞧这红团印,这可包含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红团印一般图案刻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及双孩儿、庆丰收等字样或图样。花样如此丰富多彩,做红团的主人巴不得一一接纳,并受用一生甚至代代而绵延不断。这也难怪,因为它已囊括了人们美好愿望的方方面面。

将包好馅儿的面团放进红团印里,用手压平,模具倒扣过来,在底下垫上洗干净剪成小段的襄荷,在案板上轻轻敲一敲,一个“白团”就做好了。再用刷子蘸上可食用色素刷在“白团”上。在锅中将水煮沸后,放入做好的红团去蒸,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红团就做好了!

蒸好的红团红彤彤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轻轻一吸,糯米与襄荷的香气萦绕在鼻尖,沁人心脾,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大家围绕在一起品尝着。拿起一个红团咬一口,薄薄的皮瞬间就破了了,绿豆的味道扑鼻而来……

咬一口红团,甜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通通涌上心头!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9

说到过年,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家团圆,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放烟花爆竹这样的场景。这些算是过年的标配了,可是家乡的民俗更加多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吟着王安石的《元日》,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癸巳蛇年。

一说到过年,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家团圆,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放烟花爆竹……”这样的场景。不过对我来说,最能体现家乡年味的要数那些民风民俗了。

我的家乡就在常州武进,由于是乡下,民俗自然也就多了:祭祖、拜神、包团子、吃饺子……爷爷奶奶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我最喜欢小年夜前一天,因为那天是要包团子的。要准备很多馅,芝麻的、豆沙的、花生的、青菜的、萝卜丝的……面是自己和的,弄点面粉,加点水,先搅拌在用手揉。我每次都跃跃欲试的,可由于手上的力不够,大人们总是不要我弄。但是我会包团子,而且包的不比奶奶他们包的差。先把一小团面揉圆,再把它弄成“窝窝头”状,把馅包进去,再把口子捏起来,做个记号就好啦。接下来,就是蒸团子了,在团子下垫好芦苇叶,放进蒸笼里,不能放得太挤,不然到时候团子会黏在一起的。然后,就到了上锅蒸的时间了,这个就得我爷爷出马了,这火候、时间可是十分重要的,稍有一点偏差,那么团子的口感就没那么好了。十几分钟过后,香喷喷的团子就出炉啦!

大年夜要做的习俗就多了。下午要先洗个澡,把旧年的霉运、晦气都洗掉,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然后。小孩就可以该干嘛干嘛去了;大人则要去祭祖,送财神、灶神。据说,再送两位神仙时,要在他们的嘴上抹一点糖,是为了让他们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当然这只是一种迷信。等到这些事做完,就该吃年夜饭啦,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吃完饭,就可以守在电视机前,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了,但是这时候最热闹的不是电视机里,而是房门外边。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烟花、礼炮在空中齐绽,好不热闹!

大年初一一早。五点多的时候就要放炮竹开大门了。而我则会去和长辈拜年,收压岁钱。这些习俗看似好玩,却很繁琐,而且他们都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一种文化遗产。我们要传承下去,把这文明发扬光大!

家乡的年味儿的作文 篇10

快过年了,太爷、太祖母一直盼望着我们回老家过年。我打小在那里度过无数个热闹传统的春节,喜欢一大家子放烟花鞭炮,所以每逢春节都有好几堆不同种类的炮竹等着我们回家。

今年天格外冷我缩在空调房里怕出来。一直到大年三十前两天,才被太爷打来的电话风尘仆仆地催回老家。这儿几条街的小孩儿全是我儿时的挚友,老老小小都认得。看见我们拉着一车子年货礼品回来,眼里都闪着羡慕的光直说太爷、太祖母有福气。我听着有些愧疚。

台太祖母知道我们到了早已召集了全家准备好了春节地各项安排,成堆地炮竹也已堆在了大院子里。我看到两位老人脸上红润地光。晚上内屋、堂屋里坐了两大桌六婆婆仍不停在厨房里忙着,太爷、太祖母被儿女子孙位坐在中间,不说话也不动筷子只是用目光深情地在每一张宸熟稚嫩地脸上抚摸,傻傻地笑。吃晚饭,放鞭炮了,我怕外面风大,执意要在屋里看,也只是呆呆地看着,老人眼中有些黯淡。晚上,我们被安排到条件最好地一间房里,我嘴里直喊冷。太祖母说:“有热水袋还冷?”我随口回了句:“哪有空调暖和?还没电热毯。”第二天,吃着太爷买来地全家乡最好地包子,太爷勉强问:“你们要不明天回家?别冻着了。”说罢,转身进了里屋。我地心也被抽了一下。

晚上,我执意要到外面把剩下地几堆炮竹放完。太爷、太祖母先是一愣,继而眼里洒满亮光,忙乎乎地一一打电话叫了几家子一起来。烟花在低空中绚烂,鞭炮声在耳旁畔回荡,我在院中手舞足蹈,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地味道。太祖母又说:“放炮竹可以驱散晦气,吓跑邪鬼。”这话虽是往年太祖母同样地叮嘱,却寄托了太祖母对子孙后代年年地嘱托,并祝福和希望老人仍开心地说着,唠唠叨叨。依稀地,一个小女孩儿正搂着老人地脖颈,是儿时地光啊,那老人怀念地旧时光。老人沉醉在那时光里。忽而,太祖母喃喃道:“前些年我害了大病差点就看不到你们了。”我惊愕在那里,家乡里没有人告诉过我。“人啊!”老人又沉沉哀叹。我地心像被烟花末烫了一下。

儿时,与太爷、太祖母在炮竹烟花中相守地时光,一生中能有多少啊?我决计要在家乡多留几天,好好把握在家乡地时光,好好欣赏家乡地炮竹,好好珍惜来自家乡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