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观后感 (一)
在1月19日,电影《夺冠》首映礼开启,并且还发布了片尾曲。这部由陈可辛监制的影片能在春节档成为最大的黑马吗?成为了大家最期待的事情。而巩俐在出席这次首映礼的时候,身穿着黑色的运动服并且素颜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夺冠》的演员阵容除了巩俐之外,还有黄渤、彭昱畅、吴刚等等,他们也在首映礼中出场。据观众透露,电影中最引人泪目的地方,是女排的训练、日本夺冠以及新女排相互鼓励等这些地方。
巩俐在现场的状态也比较好,她在刚刚开始女排拍摄时,就曾亮相在观众面前,酷似郎平的北影,让大家记忆深刻,所以,大家对巩俐老师的评价十分高。
而在片尾曲中,歌词也非常燃,“不想变成粉末”等等。但是众多网友在已经发布的预告片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就是《夺冠》的拍摄地选择的地点是天津大学。
郎平站在台阶上面对新闻记者发言的一张图片,背后的建筑就是天津大学的1895行政服务中心,也叫做天津大学杏荪楼。
因为天津大学的创始人是盛宣怀,他字杏荪,所以命名为杏荪楼。它的外表磅礴大气,设计的尺度把控得非常好,让人感觉到大气的同时又不失一股亲切之气。
后面的第二幅图中,郎平身穿红色的运动服,在一栋大楼前仰望灯光。这栋建筑的外观一看就觉得十分特殊,非常吸睛,由八根圆锥形的建筑当作外表支撑。
这一栋是天津大学的综合体育馆,建筑由室内体育活动中心和游泳馆两部分组成,环抱式的结构沟通着建筑的南北和西东。
第三幅图是女排运动员们在晚上进行训练。这个地方是天津大学公共大厅的屋顶,非常有几何形状的美感,并且将光线运用得十分巧妙。
电影《夺冠》观后感 (二)
假期间,我观看了夺冠这部电影,讲的是,老一代中国女排中的队员郎平,她的排球生涯。
在1981年前,老一代中国女排刻苦训练,但因郎平体重太轻,教练让他增重,举重达到100斤时,才能摸球。所以,郎平的进度很慢。她自己下定决心,每天训练结束,她就一人在球馆里练球。渐渐地,郎平的进度跟上了,还练得了一手好扣球。当时,设备并不先进,队员们只有死训练、苦训练,才能弥补中国与别的国家设备上的空缺。好多人,手上已经溃烂了,可是依然坚持。膝盖软骨磨没了,还是不放弃,尽管有腰伤,但依然上场打球,最终,赢得了胜利。
多少年后,郎平成了美国队的金牌教练,因为,自己一心怀念着中国队,带美国队打了一场胜仗后,回归中国。她改革了原先中国队的排球格局,让新队员与老队员互相接应,中西结合。组合了一支大国家队,又一次拿下了世界杯。
整部电影非常激励人,他们不管身上有多少伤痛,都没有放弃。一般人是很难坚持的。我认为,要做到这么有毅力,就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样,才能坚持。就像,当年,郎平想要达到美国队海曼的摸高。最终,成了享誉世界的金牌教练。
身上有伤必定会疼,但有一种莫名而强大的力量,迫使中国女排队队员,可以忽略疼痛。在赛场上,每个人的位置、作用都不同,看起来,有些位置重要而有些不重要。但,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虽然遍布天涯海角,大小各异,可是你看到过有哪颗星星不曾发出一点光亮吗?
我觉得,一场排球比赛就像是生活,需要团结和拼搏,才能做好许多事情。
电影《夺冠》观后感 (三)
影片一开始,场景就非常震撼:女排队员们浑身是伤,护膝、队服满是汗污和血渍,她们拼尽全力接球、扣球、摔打……宛如战场上奋不顾身的战士。
假期里,全家看《夺冠》这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在不同时代夺冠的故事,不同时空的场景在人物的回忆与活动中反复对比。而开始的那段震撼场景即是80年代女排姑娘们拼搏的景象。
郎平的经历把两个时代的女排联系到了一起。她在指导现在的女排时,反复问队员“你们为什么打球?”没有人能给她满意的答案。我想,她一定也很多次问过她自己。
为什么打球呢?“80年代,”爸爸告诉我,“那时我们国家还很贫弱,中国需要在世界舞台上证明自己,人们把“夺冠”看作祖国强大的象征。为了为国争光,每个中国人都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这就是当年的女排精神。”
那么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郎平当了教练之后,不让现在的女排也为荣誉牺牲一切了呢?她还是反复提到“女排精神”,但她也给队员们放假,不去阻止她们自己的追求和想法。新时代的比赛中,她除了严格训练,更是运用了高科技和比赛策略,充分发挥每位队员的个性和优势,最终赢得了冠军。
我觉得,郎平的“女排精神”在变。现在祖国强大了,已经不需要一次简单的比赛来证明,我们没有必要再为了一次比赛牺牲一切。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证明自己价值,人人富有个性,人人积极向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更有活力,更加强大。我想,这就是郎平所说的,新时代的“女排精神”!
电影《夺冠》观后感 (四)
“有一种骄傲,叫中国女排,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我们重提女排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是什么?
这是永不言弃的精神。前行的征程永远都不会一帆风顺,实力有长有消,过程有起有伏。在高处不因胜利而沉醉;在低谷不因暗淡而迷失。30多年间,中国女排也曾跌倒,也有波折,即便在里约起初也是一路低开。然而,也正因此,“女排精神”才更显出其可贵。因为,只有永不言弃的人,才有资格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有永不言弃的民族,才可以真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这是团结一心的精神。集体项目,“团结”是制胜的核心要义。“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精神中,积淀着集体主义的传统;女排的战绩,也包含着集体的力量,恰如主帅郎平所说,“我们有上亿球迷在远方观战,我们不孤单”。
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面对每天琐碎的工作,有时会感到枯燥乏味,身心疲惫,会因为铺天盖地的单据而想逃避,甚至在厌倦期产生时想要放弃。《夺冠》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应该不言辛苦,踏实肯干,铭记初心,牢记使命,用女排执着、团结的精神激励自己,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把繁琐、枯燥的工作内容做对,做好,要有踏石留痕,抓铁留印的工作态度,保质保量的交付自己的业绩成果,不负所托,不辱使命。
致敬女排精神,学习女排精神,执着拼搏、永不言败,我们要时刻惊醒着、时刻准备着、时刻行动着。
电影《夺冠》观后感 (五)
“中国女排精神”,一种伟大的力量,激励多少有志青年踏上征程,砥砺前行,奋力向前。近日,感恩集团公司给的观影机会,再次领略了“中国女排精神”的可贵、可敬以及莫大的能量鼓舞。
两小时的电影,几次眼泪狂奔,滚烫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的那一刻,屏幕模糊了,但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敬佩与力量。每个角色的呈现,总是让人感想万千,女排人员的更新换代、郎平教练的排球方案改革,让“中国女排精神”再次崛起,永垂不倒。
80年代的女排,有一种信念,为国争光,身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面对发达国家,太需要体育精神的发扬光大,太想为国赢得荣誉,用冠军来诠释我们的努力和强大。郎平教练结合科学的训练方式,让新一代女排精神承载同样的梦想,关键时刻,团结奋进,用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连续夺冠,不仅彰显女排永不言败的伟大精神,更能体现中国人民的团结奋力向上及中国快速猛进发展的速度,当高亢的国歌声荡漾在奥运会会场上空时,我们满脸笑容、昂首挺胸,我们为中国女排喝彩的同时,更是为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而骄傲。
反问自己,工作中有无这样“中国女排精神”的体现,作为任职管理人员是否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为企业的发展而奉献力量?是否在挫败时没有灰心,而是努力担当、改革、创新,奋力崛起?一连串的问题不只是一种自责反省,而更应该激励自己的是“中国女排精神”在身上的充分体现及伟大精神的传承。扬帆起航不在于时间的局限,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干一天就应该同“接好每一颗球,得好每一分”一样,咬紧牙关、稳扎稳打,获得最好最大的收获。
记住“中国女排精神”的伟大力量。
电影《夺冠》观后感 (六)
1月19日,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片尾曲发布,王菲那英两位乐坛天后联袂献唱生命之河,美妙的歌声娓娓道出几代女排的心声,也让更多人想去影院重温振奋几代国人的女排精神。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五连冠开始,中国女排有辉煌也有低谷,但女排姑娘们始终将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中国女排十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更成为鼓舞以苏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奋勇拼搏的楷模。
传承不辍,坚守自己的未来
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中国女排精神开启传承;1990年,张近东创立苏宁,将“执着拼搏、永不言败”定为苏宁的企业精神。30多年来,中国女排无论兴与衰,女排精神从未缺席;而苏宁无论沉淀期还是跃升期,“执着拼搏、永不言败”也始终未变,成为女排精神的最佳企业注脚。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曾说,“零售服务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苏宁要用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既要速度快,又要稳健;既要有敢于冲刺的拼劲,又要有坚韧顽强的耐力;既要目标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胜不骄,败不馁。”
女排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女排姑娘对冠军信念的执着,不管是“铁榔头”郎平领衔的60后队员,还是90后为主力的全新铁血队伍,都对胜利充满了渴望,激发自身砥砺前行。在苏宁,从60后到90后的苏宁人,都展现着“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在服务消费者领域,苏宁持续深耕细作、开放融合,将“服务是唯一的产品”理念贯彻到了自身的每一个动作,成为每一代苏宁人“执着拼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电影《夺冠》观后感 (七)
太真实了!这是记者的感叹。影片一开始画面上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16个字,就贴在现在中国女排北京训练馆墙壁上,是女排精神的写照。随后的那句话高度概括了女排精神的内涵: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中国人渴望找到某种方式让世界重新看到自己”伴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人的风貌一出现,就瞬间将人们思绪拉到那个奋斗年代。
中国女排40年征程弹指一挥间,从球员到教练,郎平的确是贯穿前后的那个人,直到现在仍是中国女排主帅。从最初老女排那第一个黄金时代,到陈指导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再到如今郎平指导的第三个黄金时代,这简直就是中国女排“黄埔军校”,而陈指导和郎平几乎贯穿始终的其实是情怀,两人演绎的对手戏感人至深,赛场上惺惺相惜,而共同的情结恰恰就是女排精神。
许多话语直抵人心,陈指导这样对郎平指导说:“我身边的许多人都对我说,时代变了,中国人不再需要中国女排了”,他摸着自己的胸口直言:“但是我需要!”其实,她们流露出的恰恰是对冠军的无限渴望,以及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女排精神传承至今永不褪色,他们书写了传奇,五星红旗如此鲜艳,义勇军进行曲如此雄壮。
影片在里约奥运会夺冠颁奖中落幕,银幕上闪现出中国女排历史上十次登上世界之巅的画面和记录,那广大球迷熟悉的一幕幕在闪回,中国女排10次夺冠经历,最后一个镜头又回到了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那才是初心。
电影《夺冠》观后感 (八)
人的一生总要有许多磨难和坎坷,总要我们去像唐僧取经一样,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面对现实,面对逐渐老去的父母,面对许多追求梦想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和怯懦呢?小时候,大人们经常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答案也都是科学家、医生、宇航员之类的,而从来没有想过去做运动员,因为大家都觉得当运动员太累太累了。而《夺冠》中的这些女排姑娘们却选了做一名职业运动员。这条路必然充满荆棘,必定伤痕累累,我对这群姑娘油然起敬,魔鬼式的封闭训练,一次次的重复单调的动作,对于男子尚且胆怯,这群女子是怎么熬过来的,是怎样的毅力和坚持使她们一次次走向胜利?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需要艰辛的汗水和意志的磨练。中国女排,经历过无数人的质疑和他人异样的眼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长年累月的坚持,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达到了想要的高度——五连冠。《夺冠》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精益求精的“女排精神”。每当领奖台上国歌声响起,我们内心的激动和自豪感溢于言表,中国女排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有凝聚力、敢于挑战的团队才能创造辉煌。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国家的强大和繁荣,需要更多的“女排”劈荆斩浪,扬帆远航。愿我们都做女排人,在追求的路上磨练意志,坚定理想。只有那些勇敢坚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曙光。
电影《夺冠》观后感 (九)
《夺冠》以郎平为主线叙述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塑造了顽强战斗、勇于拼搏的“女排精神”的事迹。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时期主动担任主教练,把中国女排重新带上巅峰,获得了奥运会、世锦赛等多项世界大赛冠军,而“女排精神”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女排精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基本动作到反射动作,她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在标准的基础上练上百遍千遍甚至万遍。祖国的女排姑娘们不抛弃,不放弃,使中国排球从寂寂无闻到全世界的刮目相看,如电影中的一句话“中国女排流血不留泪!”她们流下的汗水和受过的伤是奋斗的痕迹。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习女排姑娘们“一份一份咬牙顶,一球一球顽强接”的坚持不懈精神,努力提高自己,为祖国建设夯基蓄力。
“女排精神”是改革创新的精神,郎平在担任中国女排总教练时,面对落后的中国女排,她不畏社会的舆论和上级领导的怀疑,她果断实行改革,虽然过程艰苦曲折,但结果是美好的。鲁迅曾写过:“愈艰难就愈要作,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郎平自己曾说:“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我们也要继承和弘扬女排的创新精神,创新进取,勇敢开拓。
女排姑娘们已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榜样比任何说教都有用,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当我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挫折时,我们都需要“女排精神”的支持,榜样是引领的,精神是无穷的。不仅我们需要“女排精神”,国家、社会也需要“女排精神”,我们学习“女排精神”,坚持不懈,改革创新,成就最好的自己。
电影《夺冠》观后感 (十)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夺冠》,这个电影的灵感出自于最近中国女排夺冠。电影主要讲述了老一代女排与新一代女排的征程和一路上经历的坎坷。前后也重点突出了她们的差别。
看完整个电影,我感触深刻。我佩服老队员们那种不服输,以命相搏的精神。她们把排球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在那个没有先进设备,只能人工发球。她们通过对自己的信心和高强度的训练取得了几代人的尊敬,也创造了排球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更佩服新队员们有战术,团结一心的思想。对于女排十几年的失败,她们并没有失去自信。在指挥员郎平连续的实验和搭配,终于研制出了一种高效有用的办法。她们利用战术巧妙的应对了他国计算机分析的弱点,将计就计,战胜了无人能敌的巴西队,为中国取得了新的荣誉。
总的来说,不论她们是新队员还是老队员,对排球都有不一样的见解。她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出新的战术,方法。她们心态良好,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指责,他人的一次轻视而自卑。她们不畏困难,不怕受伤,每天日复一日的训练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对于郎平,我佩服她的指挥能力。她在赛场上可以摸清敌人的套路,迅速找到敌人的弱点,对其进行多方面,多方向的进攻,让敌人无路可走,丧失信心。此外,她还利用了一些功底好,但是很少上场的选手,让敌人的计算机找不到球员的弱点,从而趁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进攻。
我喜欢中国女排的信心,决心和团结,我忘不了那一顶西瓜头,带着一个方框眼镜,眼神中透露出的一阵机警的郎平教练。我也忘不了那几十个球员温柔的面孔和那一个个坚定的表情。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数不尽的泪水和汗水,坚持才是胜利,我为我自己加油!为中国女排加油!为祖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