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题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那个女子,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别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知道,一但自己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小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这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表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己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美好的憧憬与爱情,但妙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第二篇:读《红楼梦》有感
说起四大名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这本书,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这本书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辛酸血泪史。
按十二钗手中判词就揭示了十二个女孩子的命运,其中一首判词,让我记忆犹新,书中这样写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皇粮,我相信读完这首判词,大概就知道是谁的命运了?文中所说的是迎春,迎春在书中戏份少,这个人物命运很可悲,意思是迎春被迫嫁给孙绍祖,迎春事事事谦,最终被虐而死。
我觉得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在校园中受欺凌或是辱骂同学或自己应该勇敢的说不,并立刻告诉老师或家长,当然也不要做校园中的小霸王,告诉生活中的孙绍祖不要欺负人,也不要像迎春一样,事事谦让,卑微又懦弱,不懂得拒绝别人,任由他人的摆布,就像让人在手中摆弄的娃娃,还记得元宵灯谜内一章吗?迎春的灯谜谜底是算盘,从中我们可看出她的命运,算盘就是任由他人摆布,让人玩弄于指尖的玩物罢了,《红楼梦》中可以看出她的无可奈何,也看出那个朝代的悲哀。
这本这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
原著:子系中山狼,选自《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见第五回)这里的“中山狼”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红》书中说,贾孙两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见第七十九回)。
到迎春嫁给孙绍祖之时,贾家已今非昔比,故使“在兵部候缺题升”的孙绍祖才敢对迎春恶言相向,百般蹂躏,说什么“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买给我的。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当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赶着相与的。论理我和你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卖了一辈。又不该作了这门亲,倒没的叫人看着赶势利似的”(见第八十回)。从这里可看出孙绍祖的忘恩负义,所以曹雪芹称他为“中山狼”,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
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聪明的人,总在寻找好心情;成功的人,总在保持好心情;幸福的人,总在享受好心情。去做自己生活上的主人,让心为自己指引方向。
第三篇:读《红楼梦》有感
淡淡的月光下,一股凄厉的风飘过,幽灵在贾府徘徊,似乎永无宁日。
初读《红楼梦》,总觉得它如一泻千里的月光,淡淡地洒在大自然中,轻轻地、幽幽地,细细品味之后,就渐渐能欣赏出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静、明澈。她娇弱清丽,总是忧郁哀婉、孤标傲世,同时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由于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贾府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就使她养成了强烈的自尊意识。她得到了贾宝玉的倾心爱恋,不过,这也促使她的悲惨命运了酿成。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贾宝玉的祖母、母亲为了家族的利益和宝玉的前途,于是就促成宝玉和宝钗成亲。这一切黛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最后,痴情的黛玉无奈在忧伤中死去。月光还是淡淡的,小湖还是平静又柔软,只是笼罩着无比幽怨的气息。
贾宝玉,像月光静泻下的丛林。总想用自己的躯体来接住直泻而下的月光,但却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随心所欲的率性生活,虽然幼稚,却有很执着的清高脱俗。正因为如此,他倾心怜爱才情洋溢、孤标傲世的林黛玉。他们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为知己,但在家长们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宝玉与宝钗成了亲。终于,宝玉也在悲与恨中选择了离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是何等的悲痛!当时的社会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月光还是淡淡的,丛林还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么的坚决,那么的执着……
王熙凤,自然似月光尽情地洒在山川里,那样的直率,潇洒。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并精通权术,也因此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她是一个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谈笑风生赢得老少尊卑的喜悦;又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但就是这么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时,她不仅曾遭到罩衣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辛劳力拙而死去。可悲,似淡月朗照山川!
我站在月光下,漫步于贾府之中,思绪也随月光一同静泻:为什么是拆离而不是成全呢?为什么是屈服而不是抗争呢?为什么是残忍而不是博爱呢?……太多的为什么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让你心无宁日啊!正是这不完美的情节和结构的安排,才凸现出它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灵彩,使它成为不朽的杰作。
月光还是轻轻地,静静地,淡淡的……
第四篇:读《红楼梦》有感
四大名著想必是孺妇皆知,四部佳作各有千秋,而我却认为,《红楼梦》最为引人注目。她不似《水浒》,写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行侠仗义、报仇雪恨之心;也不似《三国》,写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地、纵横捭阖之心;更不似《西游记》那样,写求取佛经、历尽磨难之事,斩妖除魔、伸张正义之心。她犹如一个“新新人类”,竟是描述了一群少男少女,特别是以妙龄少女为核心所展开的故事画卷,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封建社会是没有人权的,特别是在末期,更是不把人当人看,而女性的地位,根本就不存在。历史上,在战况危急之时,围城之中,没有粮食,便将城中的女人全捉来吃,这样的事情多次出现在史书上,还不是野史,而是辉煌的正史!而就在这样的社会,就出现了这样一本书,书中的女性,个个聪明美丽,有自己的想法主见,有自己特殊的行止见识,好像现今“女强人”的先祖,并且,还有一个七尺男儿说出了“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怎能不谓之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再来看看写出这本看似“叛逆”的书的作者,他就是“曹雪芹”。书中的取材,大多都是来源于他年少时的笑声与泪水。我曾经看过一段文字,曹雪芹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让天下后世人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泯灭其也”。他也曾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听,这不正是当初宝玉在那些女子前,自惭形秽,以“浊玉”自称的原型么?不难看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兼“进化级”了。
宝玉,如同是封建社会孕育出的“新人”胚胎,显然与那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开始时,这个问题就显露出来,在他年幼抓周时,一把就抓个脂粉钗环,让贾政当机立断,他将来不过是个酒色之徒,从此对宝玉只有蔑视与不屑。而宝玉,从小,就与丫鬟姐妹们“混”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更是鉴证“酒色之徒”这个称谓。他除了对贾母和王夫人等的亲人之爱,对身边的每一位女子都喜欢着,尊敬着,举止也亲密无间,但没有半分逾越。也难怪,鲁迅也称之“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当然《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其中女子多得眼花缭乱。她们,汇聚在大观园中,就像个小小的女儿国。这些女孩儿,都容貌俊秀,浑身散发着青春的纯洁气息。她们虽说是大家闺秀,却不似自古以来的女儿一般:在家中,对父母唯命是从,出家后,以“三从四德”为毕生目标。她们有自己的主见思想。书中有两个重要人。一是林黛玉,二是薛宝钗。命运将她们俩与宝玉紧紧相连。面对黛玉,宝玉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因为,黛玉懂得他这个“新新人类”的思想,两人同枕一个枕头,躺在床上说着悄悄话,对男女有别之类的世俗视而不见,显然是两个趣味相同的人儿。而对宝钗,宝玉是相敬相爱,但心里总有隔膜,宝钗处事是圆滑的,比黛玉得人心多了,可正是她对任何人都那样温和,就越发让人无法走向她的内心。可贾母她们也发觉宝钗是当妻子的最佳人选,毕竟黛玉那温顺下隐藏的叛逆让长辈们不安,正是如此,故事终于走向了最后……
第五篇: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大家耳能熟详的著作。我记得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那是除了作文书外的第一本课外书,虽然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但是我还是如饥似渴的连夜看完了整本书。
隔天姐姐问我:“《红楼梦》好看吗?”
“恩恩。”我忙点头,还接着说:“就是觉得林黛玉有点可怜,贾宝玉有点傻,薛宝钗有点坏……”懵懵懂懂的我说出了我心中所想,其实心里也是有点心酸的。
到了初中的时候,我又买了一本,比之前的厚一点,当我再次读完时,我除了之前的心酸,还有了一点怨恨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般悲惨,这与《红楼梦》之前的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都不符合。
初中,是愤青的时候,那时候看完《红楼梦》就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林黛玉只懂得掉眼泪,还没事出去葬花;贾宝玉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虽然有些经纶;薛宝钗也是一样,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人,心里这么坏……永远的永远让我很是气愤,讨厌他们,和同学时不时讨论并损他们几句。
高中,可能是自己懂得了更多的知识,累计了一定的分析能了,当初信誓旦旦不看《红楼梦》的我买了完整加厚版,细细地品读,慢慢的琢磨,有意无意的揣摩,翻看让我对《红楼梦》里的所有人都产生了怜惜之情。
林黛玉有着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而我似乎知道了一些她的苦衷。她从小父母双亡,又是寄人篱下,她的世界里她是孤独的,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言语来筑造坚固的保护层。葬花是我记忆最深的片段,她曾低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连着凋零的花瓣,她也要把心事长眠于地下,让无尽的思念凝聚在自己晶莹的泪珠中。她浪漫,才气纵横和冰冷的结局催人泪下。她太美,上天都在嫉妒,于是最后她化为一片浮云,留樱花之惊魂。
贾宝玉,跟林黛玉以身相许的贾宝玉,其实他并没有准确的性格,他任性,风流,多愁善感,又有一点小孩子气。虽然我不喜,但他衔玉而生,肌骨如凝脂,面似桃花,他曾两次梦游仙境,目睹仙界妖娆华丽,鉴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却懵懵懂懂,似傻似呆。他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模糊而多变,扑朔迷离。
最后的最后,他也是迷迷糊糊。
薛宝钗,她大气而聪颖,就像百合一样高雅,不经意又会流露出丝丝智慧……她是我最让我纠结的人物,我敬佩她所有,不管是什么,因为她在争取,但我也讨厌她,讨厌她为什么凭空插足已以身相许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之间,大概所有的“第三者”都是讨人厌的吧,所以不谈她也罢。
《红楼梦》所有的所有,最后是一个朝代从繁荣昌盛到衰败落魄的见证,她终究是十二钗的一个梦,随后借鉴一句总结,那就是:诗社风花雪月,潇潇洒洒岁月如一梦;刘姥姥嬉笑无忌,粗糙浮躁俗乐如一梦;大观园红香绿玉,清泉泻露浮华如一梦;贾府流水落花春去也,曲终人散结局如一梦……
第六篇:读《红楼梦》有感
秋已尽,风轻过,日犹长。书卷历历重翻,浅吟、低唱:一个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究竟谁是谁的劫?
《红楼梦》一书揭露与批判了众多:社会重用男才,封建制度的加深。使曹雪芹对于社会愈加失望,看破了世事的洒脱与伤感。书中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一个个转折点,让整本小说充满了压抑感。对于红楼梦有许多感想,但作为俗人的我关心一切的俗事——宝黛之情。
有一个观点:重新再读一遍你所读过的书,需要勇气。或许,你将推翻自己之前的所有论点。对于经典文化的肤浅的阅读,生活阅历的不足,文化底蕴的不够深厚。有一个至今想来都可笑的观点:相爱的人一定会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结局一定会幸福圆满。当时的自己没有分析复杂的社会背景家族关系,错中复杂的家庭关系等等一切诸多的原因。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是黛玉在三十八回之时所写。世人皆用不同的花来形容黛玉,但是我认为黛玉自己笔下的菊花更可以体现她自身的一切。咏菊之人,爱菊之人,感菊之人,又何其之多呢?陶渊明墨下柳体的菊也与高傲的她不正一样吗?一样的淡泊疏野,一样的孤标傲世。世人皆评她“心胸狭窄”可是有谁明白她背后的深情。多少次惊鸿一梦,多少个日夜梦呓,多少个春秋的无奈。梦中的那个男子是黛玉见过最有少年气的人,在她心中是那种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老,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的少年。但是,一切的一切,制度、习俗、本性让他们越走越远。黛玉的生性多疑,但是他们之间相处的时间之少。让本是一颗心的每个人,生出了两颗心。她该用什么来宣泄一切?宣泄她对于那个少年如涓涓流水般的爱意?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背后的痛,背后无限的爱与悲凉。让人不经心痛这样的女子。他的孤傲脱俗有谁懂,有谁怜。她对于爱情的求而不得:葬花,葬花,葬的恐怕还有在这个封建社会被扼杀的爱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凄凄惨惨,惨惨凄凄。太过于执着,反而成了一种梦魇。奈何不过世事:苦珠魂归离恨天。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
朱唇似启,也许她的话还有许多。但宝玉从此再也听不真切。少女眼中的倾世桃花,口中的珠讥妙语,刹那之间,停止与永恒。心心之间,念念之远。梦回深处,是否会脱口而出:我愿与君绝。
第七篇:读《红楼梦》有感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是贾宝玉一生的·真实写照岁月流逝,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第八篇:读《红楼梦》有感
初识《红楼梦》,于我印象并不深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在多次与《红楼梦》相处的日子里,我愈来愈被这本书所吸引。
细数书中的人物大大小小几百号人,如此浩繁的人物诞生在曹雪芹笔下,每个角色都是那么个性鲜明,令人记忆颇深。两位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更是被作者塑造得生动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把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婚姻爱情悲剧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观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大概便是那位楚楚可怜的林黛玉了。黛玉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子,然而她身体柔弱,高傲自赏,郁郁寡欢而终。另一位女主人公薛宝钗,她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与园中的人相处甚好,可以算的上有极好的人缘了。贾宝玉作为本书的男主人公,在大观园中,在曹雪芹的笔下一点点成长,成熟。只是,因贾家有意给宝玉定亲,宝玉以为新娘子是黛玉,满心欢喜地成亲,发现成亲对象不是黛玉,而是宝钗,这使得宝玉和宝钗的新房与黛玉的病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待宝玉发现一切都是骗局之后,便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决定出家。不久后,贾家便家势衰败了。
合上书本,感慨万千,心情的复杂无法言说,有一点空虚、迷茫、悲伤,还有一丝意犹未尽的。或许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这本散发着墨香的书,让我思量许久。同时,我也对《红楼梦》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开始,林黛玉整日的哭哭啼啼使我不能理解,贾宝玉的玩世不恭让我对他侧目 ,因此,一开始,我对两个主角的第一印象并不怎么好。但在后来的阅读中,黛玉虽常常暗自垂泪,但她心地善良,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令人叫好的是她的文采,特别是那曲《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字一句,伤感悲怜;字字句句,触人心怀。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贾宝玉这位男主角也让我看到了待人贴心的一面,他对丫鬟与姐妹一视同仁,亲如兄妹。再看《红楼梦》,主角的细腻心思我已经看得很懂了,同时也被这本书深深地感染了,好似我也是大观园中几百号人中的一员。
回首《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亦是印证了曹雪芹为此书付出的一番苦心。一曲红楼,蕴含了人间多少悲欢情愁,又让人们留下了多少惋惜的泪水。一本红楼,瞬间乐极生悲,人非物换,万境归空……
《红楼梦》就是这样。犹如一梦,美得不能让人撒手……
第九篇:读《红楼梦》有感
语言含妙道,处处藏玄机。——题记
《红楼梦》中人物取名的艺术十分具有特色,对此书的内容或是人物的命运皆有暗示。
“甄士隐”意为“真事隐”,“贾雨村”意为“假语存”。即为真事被隐藏了,而假语存焉。有反应当时社会趋炎附势,因一己私利而满是虚言,以权势掩盖事实真相,颠倒是非之意,暗示书中的内容。
“甄英莲”意为“真应怜”,起初她幼时被拐子拐走,长大后先后被卖给了冯渊与薛蟠二人,引得争分出了案子。可以说是暗示她一生悲惨,令人怜惜。而“娇杏”意为“侥幸”,她本甄家丫鬟,偶因当初一回眸,雨时得意便成了人上人。
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形式,读起来,也让人浮想联翩,猜测其中暗藏的玄机,也是一番滋味儿,妙不可言啊!
“金陵十二钗”中对金陵姑娘的判词在后续情节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是为后暗藏伏笔,或是暗示后续情节的发展。即便没详细去写,也可在这判词中悟得一二。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前三个字倒着念即为“林黛玉”,前半句暗示着贾宝玉对林黛玉心中的牵过。而后半句则是薛宝钗的判词,“雪”与“薛”谐音,暗指她的结局冷落凄苦。
对于人物的描写,作者可谓是恰到好处。对于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既为朴素而不失端庄典雅,也映衬了她清高孤傲的性格。对于贾宝玉的外貌描写则用了大量的笔墨,既为十分华贵,扮相古怪,与众人格格不入,同样映衬了他叛逆的性格。
对于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亦是十分贴切,每个人皆有每个人的特点。
刚接林黛玉进贾府之时与王熙凤的第一次见面,一阵大笑,人还未到,她的笑声以传入众人耳里了。十分形象地表现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之高,及她自身张狂的个性。
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时,凤姐拿其取笑,其中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哟哎哟”地笑着,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她体弱的特点。
其中还有众多诗词歌赋,作者也以诗词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大大增加了这部著作的文化底蕴,也可体现出作者文化功底之深厚。
黛玉葬花吟一曲《葬花吟》,千肠百转间,令人黯然神伤。明写花,实则写人,是黛玉对身世的感叹,也体现出她的多愁善感之性格与她诗人之气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自言满纸荒唐,可却处处暗藏玄机。四大家族的兴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恰恰能够反应当时社会的势力。写尽世态炎凉,终是大梦一场空。
第十篇:读《红楼梦》有感
“凤辣子”就是名著《红楼梦》中贾琏的妻子——王熙凤,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
王熙凤作为贾府中的总管家,她是贾府中重量级的人物,在偌大的贾府里,她就像一颗灿烂的月亮。贾雨村诗中云: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此句用在执掌贾府大权的王熙凤身上依然恰如其分,贾府上上下下几百号人,谁见了王熙凤不是敬畏三分呢?
因此在第五回写到王熙凤的出场方式也与众不同,众星捧月式的出场。当众人都坐定之后,方听到外面有人笑道“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只见一些婆子妈妈们簇拥着她,从后院进来。她穿着妖艳华丽,大红大绿的服饰可见她在当时贾府中,是志得意满,也可见当时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鼎盛繁华。
然而她能在贾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不仅是美丽的外表,显赫的家世背景,更重要的是她的才智手腕,机巧言辞。每每遇事她总能有个打算,说出个一二三来,考虑得无比周全,让人无不敬佩。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可以说是一个手腕强悍,言辞伶俐,心狠手辣的女人了,还表现在王熙凤害死尤二姐这件事。王熙凤的丈夫贾琏偷娶尤二姐,她一面指使人去控告贾琏,一面让尤二姐原来的未婚夫控告贾琏强夺人妻。接着,王熙凤假装温柔地将尤二姐骗进贾府,表面上对尤二姐好得不得了,背地里让自己的丫环百般虐待尤二姐,还下药使尤二姐流产。最终,尤二姐忍无可忍,吞金而亡。
读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王熙凤就是一个可恨的小人呢?那么我们不妨读一读《红楼梦》中的第十三回。宁国府上上下下都是由王熙凤管理的。贾府从上到下,每一个都被凤姐管理得服服贴贴的。若不是王熙凤这几年一直在管理贾家,贾府早就破产了。
比起大观园中金陵十二钗的其他姑娘,王熙凤是个心气很高的人。比起贾链的其他女人,尤二姐太过于懦弱无能,秋桐虽也强悍,但只属乡野村姑之流,与王熙凤相比,格局小太多了。人活着到底要求什么?王熙凤说到底绝对是个明白人。虽然活了二十五岁,人家没见的也见了,没吃的也吃了,衣禄食禄也算全了,所有世上有的也都有了,气也赌尽了,强也算争足了,就是寿字儿上头缺一点儿也罢了。
我之所以喜欢王熙凤,是因为她不做作,将自己的情感全都写在了脸上。有时候,真小人要比伪君子可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