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繁森观后感
如今的社会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高科技。外来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街道上到处长的是流行歌曲,时髦青年嘴里张口闭口都是一些让人听不懂的新词汇,几乎每个年轻人一说起周节伦,李宇春都会眉飞色舞。对他们的来历,出身是如数家珍,对他们的风采是敬仰万分,但如果你问他们雷锋是谁?什么是奉献精神?恐怕几没有几个人可以完整的告诉你了。
是时代改变了人的思想还是人的观念迁就了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深的社会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去质讯它。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我能做的只是在我内心万分呵护我曾经追求了一生的那种信仰,我所守护的,也许就是人的一种心劲。是那种能让人在危难之际爆发无穷动力的力量源泉!周日闲来无聊整理房间,从一个废旧的箱子中我发现了一张碟片。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当年在部队是组织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后,由于我很有一些感触,请假上街又买了张光碟。时光迁就。没想到时隔14年后。居然在我打扫房间时又看到了它。
抹去碟上尘封许久的灰尘。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插入碟机中,呵呵。过去东西的质量还真没的说,随着悠扬的歌声响起,我的心绪不经意间已经漂到了那高原的茫茫雪域之中……
同所有的伟大人物相提而论。孔繁森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和那些曾经被万人所津津乐道的奇闻逸事。经历传奇来说。他所做的一切似乎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不置一提。同那些被流芳百世,千古传唱的名言名句,诗词歌赋相论。他也没留下什么豪言壮语。
一切似乎都不能比。孔繁森已早离我们而去。他应该是停留在上一世纪的一个坐标。但是现在流行的一切又怎么可以和他所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相比。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一个精神坐标。精神指南。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奉献。民族的进步也正是靠了这许多人的求新立异。但我们不要忘记了那些曾经为我们有今天这样一个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空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也不要忘记了那些在无名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所有我们应当景仰的人!
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又回到了火热的部队。又回到了哪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在哪个万象更新的年代里。在世界最高的地方。在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雪域高原___阿里。,在没有被外来文化所侵蚀的那片净土上升起了一颗让所有人都时代铭记的新星——孔繁森。
第二篇:孔繁森观后感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孔繁森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西藏,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西藏的建设中去。身为一名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党的根本性质。从孔繁森这一名党员干部的身上,折射出了党无私奉献的光辉。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专门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可当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的艰苦时代。一直是在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这并不代表这我们可以忘记,可以舍弃这样的精神。国家的建设,党的建设需要我们,长大后我们应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孔繁森观后感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在西藏高原,在齐鲁大地,在全国各地,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城乡。这个名字就是孔繁森。孔繁森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两度奔赴雪域高原,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为藏族同胞呕心沥血谋福祉,一腔热血都倾注在阿里高原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 ,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对自己严格要求,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灵魂上的洗礼。
家在山东的孔繁森同志要去上任的地方是环境极为艰苦的阿里。那里海拔很高,地广人稀,艰苦的条件令许多人都望而生畏。但是孔繁森却没有退缩,他牢记自己的使命,两次赴藏,为阿里的百姓们带了了温暖,也对阿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到任后,发现阿里缺电,缺少一切舒适的东西,很多干部纷纷想调走。孔繁森以身作则,带着教委主任孟志华去看望山村小学的师生。给孤寡老人治 病、送温暖。在兵站,他与战士们一起唱《说句心里话》。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都努力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在岗巴县工作期间,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
孔繁森同志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模范,是阿里人民的好书记。在阿里期间,孔繁森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加快阿里的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殚精竭虑,忘我工作。
学习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就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就要心理时刻装着群众,努力为群众谋利益;就要发奋学习科学文化和经济、法律、历史等专业知识,当好人民的公仆,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切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孔繁森观后感
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苦家庭,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主动申请到西藏工作。在拉萨工作几年后,于1993年4月4日调往阿里地区任中共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地区的环境极其恶劣,海拔高空气稀薄,温度常年低于零度,人烟稀少,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孔繁森就是在这样一片荒凉的土地上洒下他的满腔热血!
到任后,积极听取干部意见、带领干部们走访村民的家、给孤寡老人治病带去温暖、到兵站与战士们合唱。雪灾严重,妻女从山东赶来看他,妻子因病住进了医院,他也没有第一时间去医院探望,而是继续投身在救灾的工作中,直到灾情减轻才到医院探望自己的妻子……这些无不体现了孔繁森无私奉献、无时无刻把群众放在第一位的精神。然而这样一位人民的好干部却在赴新疆考察的途中车祸身亡,让人扼腕叹息。
看完这部电影,再加上自己在网上查阅关于孔繁森同志的生平事迹,我觉得我真的很渺小,为大家付出的远远不够,自己受的苦远远不足!试问有多少人愿意离开自己的亲人远赴西藏,在那恶劣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孔繁森同志意识到西藏人民需要我们共产党员的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过上美好的生活。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在那次雪灾中,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群众,其次再保护牲畜。他把群众的情绪稳定,再团结群众把损失减到最少,最后成功抵御住了这次灾难。
我还认为我应该学习他那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雪灾中,他不忘在水深火热的群众,没有第一时间赶去探望从家乡远道而来的妻女。他是真正把群众放在第一位的人。他了解到山区的教师很久没发工资,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工资捐了给她。他到孤寡老人家,为老人暖脚,这让老人得到久违的温暖。党员和群众就像鱼和水,谁都不能离开谁,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党员才能更好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孔繁森同志有太多宝贵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作风,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需要学习完善的还有很多,我立志以孔繁森为榜样,学习他那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我以他的名言作结束语: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第五篇:孔繁森观后感
孔繁森走了,他走到了阿里,与此同时,他也获得了永生。
看影片《孔繁森》,你不仅会激动,会流泪,还会严肃地思索,诸如人生的要义,人应该为谁活着……这样一些沉甸甸的问题。抛妻别子,丢下白发老母,孔繁森选择了阿里。在欢迎会上,当他得知电力局总工程师曾为修电站病重去世的事迹,便领一行干部去烈士陵园扫墓。在查布村小学,他替两位几个月没领到薪水的教师掏自己的腰包。在土屋里,孔繁森用自己背去的药箱为孤寡老人治病,把老人的脚踹在怀里为老人取暖……。孔繁森说过:“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实践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孔》片用纪实手法,遵循主人公平凡而普通的生活轨迹,朴实地再现了主人公高尚的内心世界,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民公仆表现得血肉丰满。影片有三点独到之处:一是不着意去再现阿里山水的险恶,而是突出了千里雪域的神奇和壮观,把人物放在这种环境表现,艺术色彩更浓郁,更能缩小英雄人物和观众间的距离。二是对生活在孔繁森身边的阿里人民,不仅反映了他们离文明最远的一面,更突出了他们离自然最近的一面,即纯朴善良的美德。这是孔繁森热爱阿里人民的感情基础。主人公在西藏工作十年,仅就他留下的数十万字日记和无数摄影照片,就能充分说明他对阿里人民自强精神的由衷敬佩。三是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表现主人公感情世界。教委主任老孟背着口袋给孔书记送礼,请求调离,孔繁森拒不受礼,情急之下,老孟抖开口袋,原来是一袋牛粪。孔繁森来到查布村小学,看见其实还是大孩子的教师嘎珍领着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十分感动。孔繁森满面憔悴地赶回拉萨,当王庆芝吃着他在路上买来的饺子难以下咽时,夫妻俩百感交集地哭了。人伦之爱,家庭之情,应当服从民族之情、社会之爱。《孔》片正是以质朴手法来征服观众,以平常的人和事来凸显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的。
第六篇:孔繁森观后感
孔繁森,一个响遏行云的名字;孔繁森,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公仆;孔繁森,一个忠于职守的好书记!看完电影,孔繁森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高大!是谁真正做到了一心为党,做到了一生为人民?就是他——献身西藏阿里的人民好干部——孔繁森!
勇气和意志支持他毅然离开了山东老家,离开了家人,来到了雪域高原。拉萨的任务完成了,他又乘上汽车匆匆开往阿里,身后还回荡着一曲曲不灭的赞歌……
阿里的偏僻、贫困难以想象,那儿的居民生活苦不堪言。孔繁森一到那儿,就一件接一件地为人民做事。他踏过每户人家的门槛,慰问过每个老人,鼓励过每个孩子,帮助过每户家庭,他给老人治病送药,到学校去慰问师生,到军营去探看士兵……这样的好干部,就是人民的真正公仆啊,阿里人民怎能不对这个孔书记感激涕零?
影片中最使我感动的莫过于这件事了:冬季的一天,一场百年难遇的暴风雨吞噬了整个阿里。这皑皑的白雪覆盖了大地,青草和各种农作物全被吞没,电缆也被埋没在雪中。然而就在这一天,孔繁森女儿打电话来了,说他的妻子得了重病,吐血不止,让他速回拉萨。然而,为了他的责任,也为了阿里的人民,他没有回去。
多么伟大的品格,多么高尚的灵魂!为了公众的利益放弃一已之私,这样大公无私的好干部现在还有多少呢?就说我吧,作为一班之长,也常常自私自利,不为集体利益着想,我行我素。
孔繁森的一生,是为人民忙碌的一生,是为他人幸福的一生,更是为党忠心耿耿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这样的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好干部不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那么还有谁可以担当呢?
第七篇:孔繁森观后感
这天看了《孔繁森》这部具有教育好处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们对党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加彻底的领悟。孔繁森不怕艰苦,牢记自己的使命,两次赴藏,为阿里的百姓们带了了温暖,并且做出了巨大地贡献。给孤寡老人治病、送温暖。雪灾严重,孔繁森全身心投入救灾活动,差点牺牲。直至在赴新疆的考察途中,献出了生命。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孔繁森同志在工作中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不管身处何处,担任何职,他对自己的标准都没有降低过。对于每一项工作他都会讲求实干,不畏艰苦。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一向是在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能够忘记这样的艰苦奋斗精神。中国仍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仍需要我们这一代投入更多的力量。唯有秉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持续的进一步的发展。因而我们要拥有的那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为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牢记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宗旨,把为民解忧、为民造福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把手中的权利看成是为人民谋取幸福的重大职责。
一个人的生命不能够永久的延续,但是他的精神却能够鼓舞着历代的人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所震撼了,也领悟了许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要孔繁森同志那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奋工作,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孔繁森同志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以孔繁森为榜样,尽我们最大的力量,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八篇:孔繁森观后感
“七一”前夕,在公司党总支的组织下,我和其他同志一起,在山东聊城市有幸参观了孔繁森纪念馆。
孔繁森纪念馆建立于1995年,其中一幅“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如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就是对孔繁森同志一生的写照,同一时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六集电视连续剧《孔繁森》,作为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孔繁森的事迹曾经在全国引起震动。通过百度搜索再看《孔》剧,感动依旧,这时代,能够让人感动的事情实在太少,能够憾人心魄催人泪下的事情更少,《孔繁森》恰恰弥补了生活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孔繁森是个“富”官,学校的孩子们没有鞋穿,他把钱送给老师为孩子们买鞋;在农舍,老妇人没有被子防寒,他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为老人御寒。然而,他又实实在在是个“穷”官,女儿上学,他翻箱倒柜的凑分凑毛,仍凑不够女儿的学费;为了抚养一对藏族孤儿,使孤儿能够有衣穿有学上,身为地委书记的孔繁森竟然到医院去献血;当他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阿里地区时,身上只有八块六毛钱……
孔繁森是个“无情”的人,进藏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91岁的老母亲一眼,在母亲跟前,他不是个孝顺的儿子;大女儿请求他推迟回藏为自己主持婚礼,他竟忍心拒绝;在儿女们眼里,他是个不称职的父亲;爱人进藏看望他,在拉萨因高原反应生命垂危时,孔繁森却奔行在大雪覆盖的阿里山区,为被困的藏民送去食物,却不能陪伴在爱人身边,对爱人,他是个缺乏温情的丈夫,面对儿女们责备和怨怼的目光,孔繁森竟无言以对……
然而,孔繁森又是个多情的人,他收留了一对无依无靠的藏族孤儿,为他们买吃买穿,送他们上学;春节,他挨家挨户的给藏民们拜年;访问藏民时,他随身带着药箱,给患病的老人和儿童送去药品……
这就是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祖国万里山河的孔繁森,难怪他牺牲后,有一位诗人哭道:“平原说她失去了儿子,高原说她失去了儿子,母亲说她失去了儿子,祖国说他失去了儿子”。歌星万山红在《公仆赞》中唱道“老百姓在呼唤你啊孔繁森,你有一颗纯洁的赤子心,心清如明月啊高洁似白云,胸怀真善美两袖不染尘,都说是包公廉洁不徇私,怎比你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
《孔繁森》是“五个一”工程优秀获奖作品,这部电视剧没有说教,没有高调,完全以感人的情节牵系着电视机前亿万观众的心,演员高惠彬真实地再现了祖国儿子孔繁森的风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
第九篇:孔繁森观后感
齐鲁大地,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造就了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就是孔繁森。
青藏高原,白雪皑皑,茫茫戈壁,飞沙走石。一辆越野车在旷无人烟的蜿蜒公路上疾驶——孔繁森赴阿里上任了。
电影《孔繁森》一开始,随着镜头推进,把我带进了阿里这片不毛之地的荒凉生活。真难以相信,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竟然可以生存。“地球上最高的地方啊,是阿里;最低的地方啊,是阿里;人最穷的地方啊,是阿里……”一曲山歌伴着孔繁森,一位热血沸腾的齐鲁男儿,就这么迎着风尘,带着没有敢亲自告知妻儿老母的一份愧疚和牵挂踏上了这一条援藏爱民的路。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旦旦誓言,就开始了对阿里地区荒凉野域的默默奉献,开始践行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诺言……电影没有用大手笔去刻画孔繁森的“高、大、全”,而是从最平常的小事着手,细微之处见真情。孔繁森一到阿里,就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他来到烈士陵园给电力局总工程师扫墓;他来到山村的查布村小学看望老师和孩子们;他来到孤寡老人的小土屋,把老人的脚揣在自己怀里取暖;他来到兵站,与远离家乡的边防战士同声唱起《说句心里话》......
一、他是人民的好儿子-------处处想着老百姓,时时关心老百姓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想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惦记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正如影片中所说:“孔繁森给曲珍老人暖脚,就是温暖了所有老人的心。”孔繁森流泪了,同行的县长乡长流泪了,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也流泪了,他为手下的官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那位老人更是哽咽得泣不成声,她用藏语一遍又一遍地说:“大干部,活菩萨,大干部,活菩萨……”那一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只有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才能这样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和人民心连心。孔繁森暖的不止是一位孤寡老人的脚,更暖了千千万万个阿里人民的心呀! 阿里地区遭受了50年来最大的雪灾,牧民们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孔繁森冒着暴风雪视察灾情,被困在雪地里一天一夜,可他刚刚苏醒过来,就带领工作人员把生活用品送到被暴风雪困在山上的师生手里,老师们含着泪让孩子们读书给这位可亲可敬的孔爷爷听,稚嫩的童声响彻山谷,那一刻仿佛连时间都凝固了,似乎连肆虐的风雪都为之动容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正躺在拉萨的病床上,生命危急,她千里迢迢从山东到拉萨来看他,已经6天了,可他没有时间去看她,他心里放不下阿里的老百姓呀!他难道真的不想家吗?不是的,因为他最喜欢唱的歌就是《说句心里话》。可谓自古忠孝难两全,他顾的是阿里这个大家,却无法顾及自己的小家。在他内心深处,总是掩饰不住对妻子、对儿女们、对九十岁高龄的老母亲的那份浓浓深情。“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心声! 他到高原海拔最高的学校去视察,得知那里的两位老师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发工资了,他认为这是自己工作的失职,他当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给教师顶工资,同行的工作人员说那是他和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一个月的生活费。我看到了孔繁森眼里的点点泪花,看到了老师们眼里的泪花,更看到了他一心为民的赤胆忠心。这就是我们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从口袋里掏出来的带着体温的不仅仅是几张纸币,更是一颗闪亮的、共产党员的心啊!
二、他是共产党员的好楷模-----一生廉洁,两袖清风
孔繁森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淡泊名利的孔繁森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光辉!
看着电影,我的眼前不断浮现出一株株顽强挺立的高原红柳。红柳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草原,是草原赖以繁衍生息的保护神,为草原
第十篇:孔繁森观后感
在今天以廉政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党员大会上,全体党员一起观看了电影《孔繁森》,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感动,让我对党员有了更深的认识。孔繁森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4年11月,时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
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阿里地区更是困难重重。可是,孔繁森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这些困难,忘我工作。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为个人谋私利,相反他还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经常为患病的藏胞送医送药,为有困难的藏胞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是时代的需要,孔繁森给我们这代人——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呀,指引着我们向前向前再向前。
孔繁森在阿里的三年里,踏遍了阿里的每一寸土地,深入了解了阿里的地容地貌和落后的根源,也找到了根治贫穷的良方。当他费尽千辛万苦来到西藏最高处的一所小学时,对学生对老师说:“你们是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读书,你们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到;你(老师)站在世界上最高的讲台上,你是最伟大的老师。”然后,又拿出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面对那位女老师说:“我今天送你一件礼物,你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寥寥数语,既表达了孔繁森对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怀之情,又表达了自己的殷切希望。他是把自己放在了国家的地位上,表达了国家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对工作在西藏最艰苦地方的工作人员的敬佩和愿望。孔繁森来到一个山区,探望那里的乡亲。当走到一户老妈妈家里,了解到这位老妈妈已经年过八十,无儿无女,生活十分艰苦。他问寒问暖,老妈妈却一直念叨着:“我给政府添麻烦了,我给政府添麻烦了。”孔繁森脸色凝重,表现出十分的愧疚和无奈。当他看到老妈妈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仍然穿着漏脚指头的鞋子时,他极度难受,脱下老人的鞋子,捧住老人的双脚,揣进怀里,潸然泪下,然后,叫住当地的父母官,只说了一句:“你是镇长呐!”孔书记的举动和话语不多,但让人感觉特别的难受,这既有他对贫困乡民的怜爱,又有对不能改变这种贫困面貌的难受。回想起他在上例学校考察时问到老师有什么困难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当地政府拖欠教师的工资,他掏出自己仅有的几百元递给这位老师,还一直表达歉意:“今天我就是给你们送来迟到的工资”)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孔繁森这位党的高级干部,他高级在不是高高在上,只是通过一些统计数字或者汇报而做出自己所谓的决定,而是真正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孔繁森在极度无奈与困难中,不得不向中央申请困难援助的时候,他带领地区领导住在宾馆的地下室里,亟待中央的批复。当他接到财政部长的电话,原定1200万的申请得到1800万的应允的时候,极度疲乏和高兴的蹲在了宾馆的台阶上。在党员大会上,孔繁森面对广大党员的掌声,则满怀深情的讲起了自己小时候面对父母贫困的无奈而立志要尽己之力报答父母的愿望。他,把自己服务的乡亲当成了自己最亲的父母,也在用自己毕生的精力践履着自己的诺言,最终牺牲在自己淌过血流过汗满怀深情的热土上,成为我们万千人民爱戴和怀念的永恒的丰碑。
在岗巴县工作期间,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
孔繁森同志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模范,是阿里人民的好书记。在阿里期间,孔繁森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加快了阿里的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我们广大的党员树立起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榜样!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正是孔繁森无私地为阿里人民默默奉献的写照,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孔繁森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清廉无私,让我懂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所背负为人民消难解忧的重任,让我更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广大的党员都应该像孔繁森清廉无私地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奉献到为人民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