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1
萧寒主编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为读者分享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人生履历。他们在日复一日看似平淡的日子里,用自己的生命延续着文物的生命。读过此书,自己的心也静了下来。
修复大师分别从事钟表、铜器、摹画、裱画、木器、漆器等6个不同类别的工作,读来感受到的是他们共同的气质。
沉静似水。
心是沉静的。修文物的第一条规矩就是要守住寂寞。裱画组的头3个月练刮纸;篆刻组的写一年篆字后才能动刀。无论哪个类别,来到这里的人都要先磨性子、静下心来,这里最大的基本功就是耐心。
生命是沉静的。这边就像一片净土,状态很纯粹,没有人去强调名利,大家更尊重的还是专业上的含金量。“择一事、终一生”,不浮躁,不功利,超然物外,余事皆是打扰。陶行知先生讲,“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冯忠莲跨越十八年完成《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技术与生命的巅峰都用来临摹一幅画,从数量上看少得可怜,但她艺术生命的质量辉煌得惊人。
心存敬畏。
敬畏,是因为珍惜文物一代代传下来不容易,懂得它们的价值,视它们为生命,也明白自己修复的责任有多重。
职业的敬畏与谦恭渗透了他们,变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对待工作极端认真,如履薄冰。“不能修的我不接”,“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讲究传承。
文物修复技艺是师父带徒弟,一代又一代传承。传承制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是有优势的,传统技艺里好多东西是难以描述的、只可意会的。每位师父只教一到两名徒弟,徒弟跟师父长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慢慢地悟,渐入佳境。这种关系是维系一生的,即使师徒这个形式化的东西不存在了,师父也会时刻关心、毫无保留地持续分享经验。徒弟也尊重师父,青铜修复专家王有亮52岁了,依然经常提起他的师父,自己手艺的源头。这种“重教”与“尊师”,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向往那种纯净……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2
在观看了三集《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兴趣昂然,同时也生出了许多想法。
首先,是对修理文物这一职业的看法,修理古书画是最有意义的修理工作了,也最考验技术。我觉得人一生能亲自摸到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画,是何其幸运啊!能有幸修补它们,每日端详它们,是与古人对话的一种神奇方式,与作者对话,与前代修补者的对话。修理钟表也很有趣,机器的运转,法条的抽动,鸟兽虫鱼都像活过来了,精准的报时,修理文物可以是说是穿梭时间,想象历史的优雅职业了。
这部纪录片生动地体现了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一点一点缺失了的工匠精神,故宫里传统的师徒制,家族代代传承的手艺,凭手艺功夫吃饭,专注、不为名利,只为作品,其实有时艺术家是比不上工匠的,如果收藏家具或是小玩意儿,就会发现明代的工匠是多么出色的艺术家,有几个当代画家人能比。
踏实、不急躁,实事求是,耐心、专注、事业心,是做任何学问,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科学,都少不了这样的工匠精神,一个人如果承认“我就是个匠人”,那么他就可以把这事做好做完整。
另外我认为国家对文物的看法和保护方式欠妥,在纪录片中,帝王嫔妃冬天里烤火的一大批笼子就定义为文物修理,而且全部都要修费时费力,而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反倒被搁置在一旁,这是对文物定义的泛滥,反而失去的精华,就像贪食的孩子,好的坏的都要抱在怀里,古代的东西也要区分糟粕。这就是中国人在破坏了许多文物之后,发现需要保护他们了,于是剩下所有有点年代的东西,管他什么又没有价值,于艺术文化有没有影响,一起都算做文物同样保护,那我们只能一笑了之。
对于古代的能工巧匠,我十分佩服那些精美的钟表,形形色色的雕刻、字画无疑不是巧夺天工。王朝更迭风云变化无数战火,中国的农业文明制度上一直没有更大的进步,不断前进的是多元化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包容万物。
纪录片里有一个镜头,骑行在星期一无游客的故宫前,这是末代皇帝溥仪最先享受到的景致,宏伟的建筑气势,王朝的兴衰又平静的像壁上睡着了的龙蟒。
修文物是与古今的对话,也是与未来的对话,因为,可能在未来里,还会有无数人来观摩这些文物。
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记忆。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3
历时三天,我终于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很感动。
这是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有那么一群人每天都在做那么细致如丝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恍然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就这样在一间房子里度过了......
带着谷歌眼镜修补画作,吃着师傅辈或是清朝更早以前的先人中的杏树结的果实。那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二次创作总会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当一张张残破不堪的画作,当一个个破损的看不出型的瑟,在他们手下都可以焕然一新。这比韩国整容术更高超,更有成就感。和古人的对话,和几百年前的人在同一件物品上相逢,该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动呢?
比起刷新三观的各式各样的文物和高科技的结合。我更感动的是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愿意远离这个喧嚣的事情,在那个静的出奇的地方愿意做这么一件急需要耐心。细心的活。周一骑着自行车路过慈宁宫的时候,在几百年前溥仪也这样做过。如果时光可以重逢,那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在必须一次成功不许失败的工作中,该是做到一种怎么样的极致才可以完美的去修复,去重建呢?
反观自己,有时候连起码的认真都没有。他们这一群人在轻松的环境下就能做到极致。那么我自己是否可以呢?我想是可以的。没有谁是天生就可以那样,也没有谁,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用200%的要求去做100%的事情。我想那是可以的。那是可以做到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4
故宫一直是我国一个著名景点。和故宫有关的纪录片很多,但是和故宫中的人有关的,却寥寥无几。而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即其一。其他纪录片往往是大段大段地向观众灌输事实,而这部影片,传达给观众的却是有情节、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故事。
在巍峨的宫殿里,在红砖绿瓦间,在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后,有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们。他们是大师,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过着平凡的生活,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份。他们是艺术家,却见证着历史。
他们是文物修理者。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从世界各地运来的文物修好以便于展出和保护。在保证文物质量的前提下,还需要尽量还原和保留文物本身的特点。
在展馆里的文物,都散发着庄严肃穆甚至高不可攀的气息,那一块块冰冷的玻璃,仿佛把它们和我们隔绝了好几个世纪。但在他们的手中却是那么近,那么真实与亲切。而他们,也给予了文物最高的待遇,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使一件件文物在他们手中再现英姿,重放光彩。这一来一往,形成了一次次跨越历史的交流。他们彼此影响着,给对方留下自己的印记。一个在表面,一个在内心。就如同木器组科长屈峰先生在雕刻一件佛像时所说:“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以玉比君子’,玉就一块儿破石头,它有什么德行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行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是啊,一件文物,只要真正接触到它,体会它,感知它,就会发现,“物”只是它的载体,而它承载的文化,是活的,且不朽的。
对历史与文物感兴趣的,难道只有那些喜欢怀旧的老年人吗?在这里,这种想法不成立。因为这里每年都会招聘四五十位应届的大学毕业生。这些年轻人在一些老师傅的指导下,感受着蕴涵在文物中的生命,感受着历史中的鲜活。他们耐心、负责、诚恳、专注地工作,却又不时地散播欢乐与青春。这儿仿佛是个与外界隔绝的新世界,没有大城市特有的那种焦虑、紧张的工作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执著和从容。工作之余,他们也可以去院子里栽几棵树,收获一些果实,喂猫,养鸟,与同事们一起享受生活。这样平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这份有意义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啊。
他们改变了故宫,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相信他们在故宫度过的每一寸时光,都是他们毕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有幸光临故宫时,看到展馆里那些完好如初的文物,是否还会想象它们曾经历的所有故事和默默为它们付出的所有人?是否能感受到那种鲜活且强大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故宫那些充满意义的文物,以及故宫那些有着不平凡的工作与生活的人们。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5
看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感叹于文物修复者的执着,专注,匠心,和技艺的传承。纪录片分三集,主要从青铜器,宫廷钟表,陶器,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书画修复和临摹等文物修复的角度切入,展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者们的工作场景和工作状态以及文物修复的过程。
时间旅者
红墙绿树,黄瓦蓝天,进入故宫,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这里庭院幽深,古朴宏伟,这里承载了历史,仿佛时间的巨大容器。而在这里工作的他们,仿佛一位位时间旅者。这么比喻,是因为在这里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大多一干就是一辈子,将毕生精力都倾注在文物修复的事业上。但一个人一辈子,并不能修复完所有藏品,师父修不完的,留给徒弟修,技艺世代传承。在历经千百年的大量文物面前,一个人的一生显得多么短暂。
他们的目的是要呈现如果时光倒流,一件文物该有的风貌,还原历史本来的样子。时间仿佛一条洪流,而文物修复者,在其中逆流穿越,完成修复,也顺流而下,倾注一生。
匠心传承
通过纪录片看到的文物修复工作,大多需要静心,细心,耐心,长时间修炼的技艺和艺术审美水平。在脆弱而又珍贵的文物面前,需要的是一颗能与历史产生心灵交流的宁静的心。他们的工作严格朝八晚五,没有电脑,也不能随时刷手机,吃东西,和大部分写字楼的上班族很不同,他们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工作室里做修复手工,描画,纺织,修补,临摹……看似平实甚至枯燥的工作很需要耐性。但他们有人说,工作中能看到许多历史艺术文化相关的东西,其实很有意思。
分析文物,清洗修补,反复打磨,日复一日,他们都有一颗匠人之心,在那个仿佛与外界脱节的世界里,慢工细活,怡然自乐。
很多工种都是靠师徒制一代代将手艺传承下来,入行五年也还算是新人,可见,十年磨一剑,
修复技艺的学习是一个多么长远的事情。
在这里,你看不到尔虞我诈,快速匆忙。他们师父和蔼,徒弟认真,每个人默默完成着手头的工作,时而交谈说笑,也是一派平和景象,这里与北京快速发展的城市氛围形成了一个反差。
在机械化生产普遍发展,网络发达,传统工艺越来越稀少的年代,匠人精神成了一种可贵。首先,能够静下心来暂时脱离这个繁杂的世界和碎片化的信息就很难,其次,需要专注于手头上的事情,细心地做好每一个细节,耐心地重复每一个动作直至完成,不断用审慎的完美主义目光检视自己手头上的事物,保持学习和技艺的操练……
其实匠人精神并非一种过时的精神,放到现代,它可以是做许多事情的心法,譬如做学问,做教育,做设计,写文案,甚至跑销售,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好,都离不开专注,细心,刻意练习,钻研精神,和一点点完美主义。
对于画画来说,匠心当然也是需要的,因为画画(尤其是传统绘画)不但需要创意想象,更需要一定水平的技艺来呈现。如果坐不住,画一幅三四小时就烦了,是无法成就好作品的。
今天,我后知后觉(因为这部纪录片已经火了很久了)地将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推荐给你(或许你已经看过),希望你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种工作,这样一种心态,希望你能领悟,这别具一格的匠心。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6
“择一事,终一生。”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我只觉得平淡无奇。但最近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后,了解到有这么一群文物修复师傅,甘于寂寞,偏居一隅,却用自己精湛的手艺让很多古老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我突然明白,在当下这个浮躁且喧嚣的时代,“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尤其是用一生去坚守一件事,是多么弥足珍贵,值得学习。
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馆90周年,为了赶上院庆展览,钟表组的师傅加班加点的修复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木器组的师傅夜以继日的修复乾隆60大寿时的32展屏风,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陶瓷组修复三彩马的故事,文物修复师傅们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
工匠精神需要严谨求实。王五胜师傅所修复的唐三彩马,缺失了一条尾巴。他为了补上那条尾巴,查阅了关于唐朝不同时期出土的三彩马造型的资料,还特地去博物馆实地研究唐朝出土的三彩马,并请专家会诊讨论。最终,由于争议太大,他决定放弃修补马尾巴。王师傅的放弃,并非出于无奈,恰恰相反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这让我明白,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以臆想中的“完美”为目标。
工匠精神需要奉献。陶瓷组的工作场地是古时的“冷宫”,十分偏僻,每天早上都要去热水间打一整天的开水,也不能用电子设备,但师傅们并没有因为工作条件的简陋而松懈,仍旧踏踏实实年复一年的认真工作着。王五胜老师傅从1983年进入故宫工作,已经有30多年了,他为文物修复奋斗了一辈子,也为文物保护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正是因为文物修复师们的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双手修复着文物、修复着人心,我们才有机会欣赏这些旷世“国宝”,领略那些尘封的历史。
工匠精神需要挑战自我。那匹唐三彩马破损严重,一条尾巴都断了,颜料也脱落了一大片,难度何其之大。面对困难,陶瓷组并没有放弃,反反复复经过两三个月的改进再改进,这匹唐三彩马几乎恢复了它先时的雄姿。反观我,遇上稍微难一些的奥数题,就磨磨蹭蹭,不愿动笔,那些很难的题,我连看都不想看上一眼,更别提主动挑战了。从今往后,我要学习工匠精神,勇于突破,敢于挑战自我。
故宫的历史文物有100余万件之多,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修不完。人终将老去,但工匠精神是不会消失的。匠人,匠心,薪火相传。希望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都能传承工匠精神,更好地的奉献社会,服务国家,圆梦小康。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7
时间行道如此多,门门道中有妙言。他们是这个国家里修复顶级文物的专家,与其说是修复,不如说是他们在重新创造,他们将自己的审美与精确的度量相结合赋予数以万计的文物一次又一次重生的机会,让这些古老尘封的文物一次又一次宛若新生的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同时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可他们的手艺传承已有千年历史,这份来自千年以前的问候正带着我们徐徐展开这幅被历史浸染的画卷——《我在故宫修文物》
整部纪录片通过不停地转换不同组别的修复历程来完成对修复专家们深刻的记录,让一个完整的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团队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没有任何过多渲染的平铺直叙却似乎与这个时代之下所倡导的风格格格不入,太过平实的记录手法甚至让我们不禁怀疑纪录者的真诚,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似乎并不尽然。纪录者似乎想以这种方式让我们领悟到本片的内核精神——他们是被这个时代遗忘的一群人,片中连他们自己也在说每次从故宫出来都像从古代到现代的穿越,然而这种与现实之间的疏离感却似乎永远不会停息,就好似钟表修复师王津所说的一样,这种修复反反复复好似永远没有尽头,他需要非凡的忍耐力和对文物的高度专注。可让我们跳出来反观这个时代,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所缺失的精神吗?各行各业中让人目不暇接的新旧更替不禁让世人感叹:这个时代再无大师。被金钱欲望魅惑的彻头彻尾的人们又有谁能拥有这样一份精细的匠心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工作呢?本片似乎借此向世人们呼吁一种早已被我们遗忘可是却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国必须具备的内核——匠人精神。
他们是这个国家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可他们却视自己为普通人。在观看完全片的讲述后,最让我感到暖心的却又诧异的便是全片的叙述视角。在偌大的历史文物面前,记录者依然秉持着人文。人文,以“人”为主的叙述方式为全片的精神内核增色不少,在记录者的视角下,修复现场是那么的轻描淡写和日常化,让你仿佛觉得那些文物身上厚重的历史都以生活的节奏融合进这些修复者的生命之中了。最有意思也是最能体现人物的人文情怀的一处是修复专家们在早晨进院时都要喊几声,原以为是怕鬼的他们实际上是想保护那些黄鼠狼和其他小动物们,生活真实的质感再一次扑面而来。这一群人的生活是那样的平实与自然,因为故宫用电的严苛把控,其中一名修复专家王五胜说他们每天早上都要去开水房提好一天需要的水,而他手里的开水壶却正是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用的老式桶壶,这一幕十分有年代感却也与我们当今社会中人们什么都要新的,数码产品飞速的更新换代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份朴实沉毅的精神让他们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大半生都不曾言弃。当你走过往昔嫔妃们走过的冷宫;当你坐在乾隆生母诺大的储物柜前端详时;当你踩着故宫门前坑洼的麻石地时,那种生命本身和历史交织的厚重感重叠在一起时,生命的鲜活与灵动在那一瞬间得以释放,令人回味无穷。
本片通过对大量精美文物的特写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华文明瑰丽的画卷,大量文物到一一呈现无不向我们展现着历史的磅礴与厚重。在修复屏风时,一名专家说到再小的裂缝也会导致整个屏风的尺寸发生改变,当摄影机扫过那些斑驳的实木和修复专家们用塑胶纸小心翼翼的沾着屏风上的灰尘时,我仿佛看到这个时代中人们普遍缺失的一种精神——对历史的敬畏。再让我们把目光过渡到清朝,清朝皇帝极爱收集钟表,然而钟表这种器具却十分难以修复,可总表去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水平也是唯一没有断层的非物质遗产,当各种宫殿、马车、瀑布形状的钟表以特写镜头在我们眼前呈现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世界工艺的精湛。与钟表不同的是唐三彩这类陪葬的器具,在特写镜头的拍摄下它诱人均匀的色泽展露无遗,虽用的是有机材料可修复专家们凭借着他们精湛的技艺生动的刻画出了那种无机的金属光泽的质感,同理的还有大量的青铜器,通过特写我们可以看到修复专家们对每一块锈迹都是那样的精致的雕刻,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十分动人。
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和百年前人物对话的一种特殊职业,他们好像沧海遗珠般被人遗忘在故宫的一个角落里,但这并不会妨碍他们的“匠人精神”,凭着对工艺的执着和几近苛刻的标准他们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这股力量,正像片尾王津所说的:有时不觉得但回想却发现,几十年真的好快,修复这些钟表的过程也是和人生对话的过程。可是不管外面的时代怎么变化,王津等这一系列的“匠人”们的言语中却始终有一种沉稳朴实的稚气,仿若就像做千千万万的文物一般,纵然时代怎么日新月异,我们都选择站在一旁静静地凝望,只做好我们自己分内的工作,这才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正所谓文物是过去但文物能给与人们那份隽永的精神却永远都是进行时。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8
盼望很久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要放映了!全城只有一家天逸影城排片了,还只排了一天。虽然是在星期五下午,虽然是在六点到七点多的非黄金时间,而且我还有培训班,妈妈还是二话不说,跟老师请假带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静地期待着……
这是中国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主要讲了在故宫里维修文物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待繁琐、复杂、枯燥、无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没有烦躁、焦灼,而是耐心、认真、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做一件事。
他们还会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就像在一碗清汤里撒盐。他们养了可爱的“御猫”、彩色的鹦鹉,打杏子、种樱桃,弹吉他、骑自行车,还有个师傅居然戴着特别高级的Goole眼镜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羡慕他们“有趣”的故宫生活了。
我们要学习故宫文物修理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现在的人,都喜欢只求快,不求好,哪还有人像他们这样,修一个钟,八个月才修好;织一块布,每天只织几厘米——只为了保证质量。
我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大国工匠》,讲的就是这种工匠才有的精神。里面讲到有一个造船工,要焊接数百块钢板,几十千米长的缝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个几十米,因为慢工出细活,质量才有保证。
我们要发扬这种工匠精神,跟故宫文物修理师一样,做事时不能急躁,要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我们一定要告诫自己:“学习工匠精神,一认真,你就赢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9
真没想到,一部文物题材的纪录片成了“网红”。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豆瓣评分高达9.4,甚至高过《舌尖上的中国》。“慕名而来舔屏”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要说之前,文物纪录片给人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所以,不少作品往往是“墙内开花墙内香”,顶多能赚圈儿外人的几眼好奇。
有网友说,当别人推荐《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以为拍的是故宫,没啥特别的兴趣,没想到却讲的是故宫里一群人的故事,而这一群人,实在可爱又可敬。于是一口气看了三遍。
我想起上学那会儿,同学们经常一起嘀咕:真不明白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有啥看头?我不认识它,它更不认识我,冷冰冰的有意思吗?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关于因缘际会,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正如纪录片里的木雕佛像修复师屈峰说的,“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吗?文物的目的就是让它传播文化,而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钟表修复师王津说,以往大家看到的文物都是静态的,这部片子让很多观众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看到有一群和我们一样朝八晚五的普通人,在一个时光慢悠悠、充满生活气息的“自家后院”里,执着而从容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网友们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这时的文物,俨然褪去了厚重的尘埃,充满人情的味道;这时候的观众,也开始“心疼”“点赞”“自豪”,关切这些文物的传承和命运。这是一种奇妙的互动我在故宫修文物。
互联网的强大力量,让这种互动的影响迅速扩散和放大。《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路径是这样的:最初在央视播出并没引起多大的反响,后来,当故事被上传到某弹幕视频网站后,迅速跻身热搜榜,俘获了大量90后粉丝。
不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传承面临危机,最大的抱怨是缺乏年轻人的关注和热情。当今年轻人难道天然与传统绝缘、和文物有隙吗?《我在故宫修文物》显然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必须从信息传播思路上找找原因――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利用怎样的方式与年轻人同频共振?在文化生活多元时代,能从哪些方面打开年轻人兴趣的大门?否则,恐怕“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总归来讲,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在大众的心中活起来,根本还是要使大家体会到文物本身与现代生活并没有不可跨越的距离,文物的命运也是一件与每个人有关的事。有更多亲近,便有更多自觉。
网友调侃说,“《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最好的招聘帖:工作在北京一环内,跟最顶级的文物打交道,春天赏花、夏天摘果、秋天看落叶、冬天观雪景,过着四季分明的生活。”这些网友最终可能并不会从事文保事业,但是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和文物相互靠近的美妙画面。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观后感 篇10
故宫古器,流传至今,一般人观赏古器时只会叹于文物的精美、皇家的奢侈,却从无想过文物展出背后的,却是有着一群默默无闻的专家、技艺高超的匠人,日复一日地做着那枯燥而又精细无比、不容有误的工作。《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系列纪录片即是记录了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无数人向往的故宫里工作,他们亲手触碰过价值连城的皇家文物,他们见证着一件又一件文物从破旧到恢复原貌。他们,就是中国传统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他们,就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者;他们,就是原本这一辈子都不会被公众所熟悉的既普通又伟大的幕后工作者。
该纪录片以轻快的节奏、年轻的视角,重点记录了众多还未现世的抑或是世人无法见之精细的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此片第一次完整呈现了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这部纪录片不仅一下子把我们与这些巨匠拉近了距离,而且给森严的紫禁城带来了一丝生命的气息。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故宫90周年的献礼纪录片,3集的剧情设置也是围绕着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而整个纪录片中我感触最深的片段就是钟表组的王津老师看着他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修复好的钟表,本来整个钟表上了链条后,钟表上会有多只铜质麻雀挥舞翅膀,结果展出的只是个静态展品,王津老师看着他花了很多心血的作品却无法展示真正原貌对着镜头说心疼,让观众的我们也跟着有点心疼他了,多可惜啊!我们既可惜他们的修复的心力,又可惜了这些文物被遮住的光华。纪录片还有一个片段时王津老师去参加一个古代宫廷钟表的展览,面对着台湾收藏家的自豪炫耀与展示,王老师十分淡定,只因在他心里,这些钟表的意义与他平时手中修过的钟表不可同日而语。这既是一个钟表修复师内心的骄傲,也是对中华民族曾有过的伟大精粹的自豪。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还得知了我们过去所不能了解的故宫的工作与生活。故宫的工作是严格的,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在故宫里面煮水、吸烟;故宫的生活是有趣的,工作人员会在里面移树种、打果子,这又拉近了我们与那感觉无比冷清的紫禁城的点点距离。故宫中的文物修复工作者采取师徒制,也正是这师徒传承、薪火相传的制度,让冷冰冰的故宫温暖了起来。
然而,在该片中,让我印象深刻还有这样的一句话,织绣修复组中的陈杨说到,年轻的一代都忍受不了缂丝了,因为太费工费力费时间,织造的时候特别费眼睛,现代人已经不再会选择这个了,但是,陈杨的职业感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她去承担这样的一个责任,而这,就是这些匠人们的伟大之处。
“匠人们内心的强大,比戏剧化的人物更具有感染力”,这是一个网友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透过这么一部纪录片我们不仅能看到众多精美文物,更是让我们看到那一位位平凡却值得我们每一人去尊敬的文物修复师,他们的言谈举止与我们无异,和我们同样生活在机器工业时代,他们的手艺却有着几千年的生命!《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专家没有板起面孔说话,没有像说明书一样介绍与修复相关的专业知识,它以生活化的手法刻画人物,刻画了师徒传承的情怀,以及他们对于职业的骄傲热情,同时片中还穿插了修复工作者打杏儿、养猫、移树等接地气的日常,这一切将一群默默无闻但技术出神入化的手艺人带到公众面前,让我们了解了这么一个伟大的职业。
虽然该片只有3集,短短150分钟,却是导演叶君、萧寒用了5年时间进行调查,摄制组工作人员跟文物修复师一起生活了4个月,后期做了6个月才制作出来的、如此精良,让我们既感动、赞叹于幕前,又让我们佩服于幕后的纪录片,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
最后,致敬中华民族的精粹,致敬默默无闻而又无比伟大的文物修复师,致敬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